【情緒管理】家長陷抑鬱子女易患焦慮症 專家教用五常法提升抗壓能力【內附詳情】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2/07/07 16:34

分享:

分享:

美國有文獻指出,若家長的壓力愈高,兒童患上焦慮症的機會愈大。(iStock圖片)

疫情下的生活壓力確實沉重,特別是家長往往會因親子溝通、管教等問題,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。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富強教授指,在近來的「香港兒童家長親職壓力及抗逆力」調查中,有過半數家長出現輕度至嚴重抑鬱徵狀,情況令人關注。

早前協康會「幼兒駐校社工服務先導計劃」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,就「香港兒童家長親職壓力及抗逆力」進行問卷調查,成功訪問了502位育有學前N班至小六子女的家長。調查發現超過五成家長呈抑鬱症狀;而家庭入息較低,以及育有SEN學童的家庭,其家庭功能、親職壓力更差,出現抑鬱症狀的比率也更高,極需要提升抗逆能力和處理親職壓力的技巧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美國有文獻指出,若家長的壓力愈高,兒童患上焦慮症的機會愈大。因此減少家長的壓力及焦慮情緒,能有助減低兒童患上焦慮症的機會。

家庭功能要健康

黃富強教授指,在過半數出現輕度至嚴重抑鬱症狀的家長中,有24%已達至中度至嚴重,此情況跟家庭功能的健康程度及抗逆力相關。調查顯示有四成家庭的家庭功能被評為「不健康」,即家庭成員間的相處互動方面不足,包括溝通、互動的頻繁度、凝聚力、解難能力等。另外,有超過五成家庭的抗逆力較低,處於有風險水平。

值得注意是,育有任何SEN類型學童的家長之抗逆力,不論在個人、家庭支援和社會支援層面均較低,而家長的抑鬱症狀較多,其家庭功能更不健康,親職壓力也更大。

陳太(右)在社工情緒支援下,不再鑽牛角尖,跟丈夫積極溝通,令夫婦感情有所改善,家庭功能亦得到提升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家庭經濟狀況亦是影響家長壓力的主要因素之一,就如育有一名就讀幼稚園女兒的陳太(化名),早前丈夫因疫情失業,陳太頓成家庭的經濟支柱,後來丈夫因長時間失業導致情緒出現問題,顯得異常暴躁,女兒也感受到爸媽的負能量。陳太同時面對夫妻關係緊張和經濟壓力問題,感到極之困擾,頓覺人生沒有出路。

調查指出,家庭入息較高,親職壓力較低,以月入3萬元或以下和6萬元或以上的家庭相比,後者入息愈高則家庭功能愈健康、子女的情緒徵狀和品行困難也愈低,親職壓力較少,在疫情及停課時對子女的影響也較少。

改善情緒「五常法」

黃富強教授認為受沉重壓力影響的家長要懂得求助,向專業人士尋求適當的紓緩方法。陳太便得到協康會駐校社工的情緒支援,令她不再鑽牛角尖,主動與丈夫溝通,丈夫亦願意作出改變,令夫婦感情有所改善,家庭功能亦得到提升。陳太實踐社工建議的紓壓力的方法是停一停、想一想,心態比以往積極得多。

家長在面對壓力時,需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及行為表現,可透過認知行為介入法中的「五常法」技巧,以改善負面情緒及想法。

點擊放大圖片學習「五常法」改善負面情緒: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協康會「幼兒駐校社工服務先導計劃」

協康會副行政總裁郭俊泉博士指出,香港學前兒童家長的情緒支援需求甚大,幼稚園為最容易接觸家長的場所,可透過幼兒駐校社工服務,對情緒健康不理想的家庭盡早識別以及介入。

由今年2月至2023年9月,協康會「幼兒駐校社工服務先導計劃」聯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,在16間幼稚園和4間學前康復服務單位,推行「Project P.S.I.學前單位家長壓力介入策略」,從中評估家長的壓力狀況,運用認知行為介入法,以個案或小組方式為他們提供支援,包括以行為治療紓緩家長壓力,並製作家長壓力介入策略套;同時,舉辦業界社工培訓,介紹及推廣家長壓力介入策略套。

記者:劉妙賢